历史
言情小说网站 > 武侠修真 > 我辈女修当自强 > 第一百零三章 猜疑

第一百零三章 猜疑(1 / 1)

推荐阅读:

深圳特区,蛇口工业区。 这会儿进入深圳特区需要特殊通行证,赵文牧一行人在羊城市就办好了一切。 赵文秋几人前些天已经来过深圳,对这边已经相当熟悉。 然而小姑娘们竟然没有来蛇口工业区考察,这让赵文牧很是不解。 “小秋,蛇口工业区是经济改革的第一个实验区,由香江招商局负责集资并组织实施,本身就有很强的特殊性。” 赵文秋显然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建设中的普通港口看待了。 整个八十年代,蛇口的高速发展一直超乎人们想象,“深圳速度”将会是这个时代人们最难忘的记忆。 赵文牧可以依靠上帝视角来预知这一切,赵文秋她们却没有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。 对蛇口重要性的认识不足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 于是众人临时决定先来蛇口看一看。 蛇口,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,东临深圳湾,西依珠江口,与香江地区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。 因其地形地势颇似出洞的蛇头,故此得名。 “小弟,那边就是伶仃洋(零仃洋)吧?” 赵静指着远处问道。 海风拂面,在这炎炎夏日送来一丝凉气。 “对,那个方向就是伶仃洋。文天祥兵败被俘,被元军押解前往大都,就是在这里写下了《过零丁洋》。” “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 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 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 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 赵文秋和荣欣怡两个小姑娘站在一块大石头上,望着伶仃洋的方向,大声朗诵着这首传诵千古的诗词。 丹心留史书。 文少保的浩然之气长存于这个民族。 “蛇口工业区参照了‘亚洲四小龙’的发展经验,就连电力都是从香江拉过来的,很过企业采取的是跟外资合营、联营的模式。” “不仅如此,这里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工业类,尤其是先进制造,比如收录音机、电视机、玻璃等。” 不远处是一处处建设工地。 这里是当前中国最繁忙的地方。 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,这个巨型标语牌矗立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。 在这里,每个人都显得脚步匆匆。 赵文牧一行人在其中穿行、观察。 “三哥,那些人干活为什么这么卖力?简直就跟小龙虾店里的人一样!” 荣欣怡指着推车的劳工们问道。 这些人推着泥车健步如飞,恨不得小跑起来。 这就很不符合常理。 大家干活时,不应该是能偷懒就偷懒,拼命摸鱼吗? 反正每天工钱都是固定的。 小龙虾店里的工人们之所以那么努力,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是亲人、朋友,对小龙虾店有着天然的归属感。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赵文牧给的实在太多。 而这些推车的工人为什么这么卖力? “阿欣,你去问一下不就知道了?” 赵文牧笑着说道。 这种事情当然要问当事人啊。 “同志,你好!你们为什么干活这么努力啊,车子推得飞快!” 荣欣怡还真的跑过去问了。 对方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。 黝黑的面庞上满是汗水。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: “俺们每天推车的定额是40车,如果能完成指标,每车就给奖励2分钱!如果超过了定额,超过的部分每车奖励4分钱!” “俺多推几车,就能多赚不少钱呢!” 他擦了一把汗,接着说道: “同志,俺要接着干活了,不跟你说了。” 说完又继续推车去了。 “每天定额40车,如果完成可以奖励8毛钱。要是一天能推60车的话,一天光是奖励就有1块6!” 赵文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。 1块6不是一笔小数目,一个月就是48块钱。 比大多数人工资还高! “这个叫做定额超产奖励制度,如果只是跟以前一样吃大锅饭的话,工人们就没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了!” 旁边一位中年人说道。 看样子像是这边的管理人员。 “因为有这个制度,我们的工期至少可以提前一个月完成,光这一项就可以给国家节约130万元!” 中年人显得十分自豪。 赵文秋立刻把这些事情记录在本子上,又去跟他聊了起来。 蛇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,为改革开放探索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。 后来在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袁庚推动下,蛇口工业区率先彻底打破平均主义“大锅饭”,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职务工资再加浮动工资的工资改革方案,基本奠定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。 赵文秋、郑晓文一边跟中年人聊着什么,一边在本子上飞快记录着。 显得收获满满。 “三哥,他们这个制度要是能推广到全国就好了!” 采访结束,赵文秋激动地晃动着手里的笔记本。 “小秋,你们的专题报告,就是把这些先进制度推广到全国的很好媒介,可一定要把文章写好了!” 赵文牧鼓励道。 事情不辩不明,文章、辩论是一种很好地推进社会变革的方式。 “今天下午这边还有一场招聘考试!” “他们竟然可以从全国公开招聘人才!” 赵文秋从中年人那里了解到的情报确实不少。 “哦?咱们时间来不及了,不然可以去看看。” 他们计划下午去香江,考试现场肯定赶不上了。 “没关系,咱们现在就过去看看,那边应该会有工作人员。” 赵文牧想想也是。 找工作人员了解一下情况就行。 按照中年人给的路线,几个人不多时就来到了招聘现场。 考场门口张贴了一份羊城日报。 其实是一则招生简章。 几个人仔细阅读了一下,是蛇口工业区公开招聘人才的宣传材料。 “考试内容分为三门,一门为英文,一门为国际知识,最后一门是写一篇论文。” “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。” …… 现场的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给赵文牧她们介绍着考试的相关情况。 “你们都是大学生,都是最宝贵的人才,将来毕业了可要来我们蛇口啊!这边有很多机会!” 工作人员最后还不忘殷殷叮嘱道。 “说实在的,我还真有点想来这边工作了。” 赵文秋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说道。 郑晓文点点头。 “嗯,我也想了。” 从这边出来,几人遥望着对面的香江景色。 那边是另一个世界。 暂时要远比这里繁华。 然而谁都不曾想到,短短几十年,脚下的这片土地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相比对岸,此处亦毫不逊色。 从蛇口工业区走出,所有人都是收获满满。 尤其赵文秋、郑晓文二人。 “晓文,我觉得咱们可以出一本书了!想写的东西太多了!” “是啊!” 两个小姑娘说起这个,既兴奋又满是疲惫。 “我觉得你们干脆写个专题,就叫‘南国见闻’得了,羊城、深圳、香江几个独立的篇章,肯定会大受欢迎!” 荣欣怡建议道。 “阿欣这个主意不错!” 赵静也表示认同。 “不了不了,写不了了!” 赵文秋摇头摆手,表示难以接受。 “我们就写几个关于经济、改革的专题。三姐,你可以写一个‘南国见闻’,不一定写改革,抒情一点,写些散文什么的。” 赵文秋反向建议道。 赵文牧眼前一亮。 这是个好主意啊! “阿静,小秋的建议不错,应该会有很多人对我们这一路所见所闻感兴趣!” 赵静文笔不错,只要不是专业性很强的分析类文章,写写散文、随笔,完全不在话下。 “好,那我跟阿欣一起,写一个南国见闻。” 赵静扯上了荣欣怡。 四个女人分工明确,赵文秋、郑晓文写专业的经济改革文章,赵静、荣欣怡写抒情、轻松的随笔。 “走吧,该去香江了!” 带上四位女文豪,一行人正式踏上香江之旅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最新小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