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言情小说网站 > 武侠修真 > 我辈女修当自强 > 第九十七章 她还活着!

第九十七章 她还活着!(1 / 1)

推荐阅读:

蟠禺县,某不知名小岛。 “别想了,那不是我们能碰的!” 另一个人直接打断了同伴的遐想。 查获的走私品拍卖会? 赵文牧顿时感兴趣起来。 这是一个合法渠道,虽然成本要比走私货高不少,但也比正常商品便宜很多! “老哥,你说的拍卖会是什么时候?” 赵文牧凑了过去。 “我也是来这边进货的,想去拍卖会看看。” 赵文牧笑着给二人递上香烟。 二人看看赵文牧,又看看赵文牧身后把枪明晃晃露在外面的阿彪。 心中顿时了然。 这估计是位大老板。 小广场这边的货物满足不了胃口,想走明路。 想到这里,二人也就毫无隐瞒地说了拍卖会的情况。 “就在今天下午两点半,蟠禺酒店。” “据说是前几天查获的一批货物,满满两大船呢!都是些手表、电视机什么的,老值钱了!” 赵文牧道过谢,一行人便下岛离去了。 “二哥,船不是下午三点才来接咱们吗?他们怎么现在就回去了?” 上岛之前,船老大就说过了,会在下午三点来接他们。 如果耽误了时间,赶不上船,就只能在岛上露宿了。 “人家是大老板,说不定有自己的船呢!行了,别瞎想了,赶紧挑选东西去!” 兄弟二人转身继续上货去了。 小岛码头上只有一艘快艇。 早上来时停泊了好几艘渔船,这会儿都不见了踪影。 赵文牧等人顺利回到小渔村,把鼓鼓囊囊的背包扔进后备箱,直接去了蟠禺县城。 早上到时,仍然是一片漆黑,这会儿众人才看清县城的面貌。 杂乱。 如同一团野蛮生长的杂草。 确实,到处都在施工。 大到城市主干道、高楼、大桥,小到居民家的围栏、小卖铺、门前台阶,到处都在叮叮当当响着。 钢筋、水泥、红砖、沙土、石灰,是这个城市最常见的组合。 一片杂乱。 然而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,这杂乱中,隐藏着规则与秩序的本质。 这杂乱,只是发展与繁荣的前奏。 阿彪对番禺显然十分熟悉。 “赵老板,这边的疍家渔排码头餐食很有特点,你们要不要去体验一下?” 赵文牧曾经吃过避风塘炒蟹,闻言立刻点点头。 “什么是疍家呀?” 荣欣怡好奇地问道。 “疍家,又称艇户,是对闽省、粤省等地方沿海水上渔民的统称。这些渔民以船为家,世代打渔为生,在陆地上没有产业,也没有土地和房子。” 赵文牧解释道。 前世他曾经接触过一个政府项目。 就是为这些疍家人建设安置房。 不过他最后并没有参与进去。 “啊,这也太惨了吧?” 荣欣怡感慨着。 赵静神色也有些不忍。 确实,对于世代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来说,一想到这种一辈子漂泊在海上的生活,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很凄惨。 在依附于土地上的人们眼里,没有恒产的人,都是很惨的。 “嗯,他们这种生活确实挺艰难,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几百年来,疍家人就是这么过来的。” 赵文牧宽慰道。 众生皆苦,人要懂得接受现实。 赵静点点头。 “以后政府也会安置他们的,疍家人总会有踏踏实实生活在陆地上那一天。” 赵文牧继续说道。 对于疍家人的安置,其实周总理时期就已经开始做了。 只不过改革开放后,才真正有余力彻底解决这个问题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 仓廪足而知礼节。 说的都是一个道理: 有钱了,才好办事儿! 临近码头,远远望见前面是连绵的船屋。 大大小小的渔排错落有致,渔排上有各种小木屋,总体色调偏灰,也有一些看上去更新一些的红顶小房子。 碧海蓝天,微波荡漾,木屋冒着缕缕炊烟,不时有渔船穿梭其中。 仿佛一张静谧而唯美的画卷。 怪不得好莱坞大片里出现香江时,总喜欢来一段渔排追逐战呢! 众人走下车来,痴痴看着。 船上生存的条件其实非常艰苦。 光是排泄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、处理,就困难重重。 所以,船屋的卫生条件一直很差。 如果不考虑这些,不走近去观察船屋逼仄、潮湿的生存环境,不去细想其中的各种不便,这确实是很优美的景色。 车子开进码头。 与渔排有着相当的距离。 这边停泊了几艘大型船舶,造型有些像那种有着大露台的游艇。 这些,是专门做餐饮的花艇。 也是海上的移动餐厅。 船尾插了一根根黄旗。 好在这些船很大,又停靠在岸边,摇晃程度微不可查。 赵静不至于晕船。 抱着小囡囡,搀着媳妇,走上甲板。 这里摆了七八张桌子,已经有不少人在吃早饭。 不一会儿,疍家最经典的艇仔粥、紫苏炒田螺、疍家糕和疍家腊鸭扎就上来了。 “三哥,你给讲讲这几样吃的呗?” 赵文秋一边嘬着田螺,一边对赵文牧说道。 几个人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,慢慢享用美味。 紫苏炒田螺,他们这一群人里面,大多数人都吃不习惯。 只有赵文秋最喜欢这种怪怪的味道。 “好呀!” 赵文牧本就是做餐饮起家,疍家菜他还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。 “首先,疍家人既然漂泊在海上,他们的食物自然以海鲜为主,强调‘不时不食,不鲜不食’,新鲜和原汁原味,是它最大的特点。” 这是合理推理的结果。 新鲜和原汁原味,本就是粤菜的一大特点。 生活在海上的疍家人,说好听点是追求自然,说不好听的,就是没有别的调味品。 所以,疍家菜必然追求新鲜和原汁原味。 “这个艇仔粥,应该是用鱼肉熬制粥底,用滚粥撞熟粥料。” “将生鱼片、叉烧片、土鱿丝、海蜇放在碗底,把滚烫的粥冲入,碗里食材一烫即熟,混杂的新鲜海鲜与粥完美融合,入口是满满的鲜甜。” 这个粥确实很好喝。 所有人赞不绝口。 太新鲜了。 这是当然,新鲜的食材,当场用滚烫的白米粥烫熟。 能不新鲜吗? “客人,不是用鱼肉熬汤底哦,是用鱼骨熬的,鱼骨熬出来更鲜香。” 正在烫粥的阿姨纠正道。 有的粥里还会放入油条或者花生,根据客人的喜好来。 赵文牧他们要的是原汁原味的艇仔粥。 “至于这个疍家腊鸭扎,用到的是鸭头、鸭肝、鸭中翅、鸭肠、腊肉,看这样子应该是跟大米一起蒸煮制作的。所以,鸭头、鸭翅融合了腊肉的油脂,又浸透了米饭的清香。油润香滑、回味无穷,确实不错!” 众人一边品尝着腊鸭扎,一边听着赵文牧讲解。 这顿饭真是受益匪浅。 “啪、啪、啪” 鼓掌声从旁边响起。 抬头看去,原来是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胖男人。 看穿着打扮,是船上的厨师无疑了。 “客人,你讲得太好了!这段话我们以后可以拿来当宣传语了!” 赵文牧笑笑。 “过奖了过奖了,这边的东西确实好吃!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!” 几个小姑娘纷纷点头。 胖厨师更高兴了。 脸上都笑出褶子了。 “这些食材为什么大多是一些边角料呢,像什么鸭头、鸭翅一类的?” 荣欣怡十分耿直地问道。 胖厨师闻言没有生气,而是认真解释道: “疍家人生活条件艰苦,这些边边角角的食材也不能浪费,就会努力琢磨出一些方法来,力求化腐朽为神奇,让这些边角料变成美味。” 荣欣怡闻言肃然起敬。 手里已经啃完正准备扔掉的鸭头,又放回了嘴里。 不能浪费,再啃一遍! “先生,这疍家糕不知道你了解吗?” 胖厨师看向赵文牧。“疍家糕我还真不了解,这看起来有点像年糕,入口软滑,又有着浓郁的米浆香气,然后是腊味、虾米的鲜香,层层味觉在舌尖上绽放,让人惊喜连连!” 疍家糕的具体制作过程,赵文牧自然是不了解。 但对它食材、味道的评价,却是十分精准。 “这疍家糕,又叫“撑粉”。说的其实就是疍家糕的制作过程,需要用竹竿不断搅拌米浆,疍家人认为这种搅拌米浆的动作很像划船,于是就有了撑粉这个称呼。” 胖厨师解释道。 “嗯,这样搅拌应该既可以防止焦糊,又能让口感更加顺滑吧!” 赵文牧附和道。 “对对!” 胖厨师接着说道: “以前疍家糕只有米浆,不添加别的东西。但是这些年生活条件变好以后,人们就开始试着添加一些青菜、虾米、腊肉或者海鱼、香菜,让味道更加丰富。” “这一碟疍家糕,需要浸泡7、8个小时,还要拿着竹竿用力撑粉一两个小时,等它自然凉透以后,再制作成形,可是很不容易!” 赵文牧点点头。 做餐饮就是这样。 赚的其实是个辛苦钱。 哪怕是老赵家小龙虾馆,十几个人辛苦一年赚到的钱,也远远比不上去小岛上进一车走私货来得多。 吃过这顿早午饭,众人回到蟠禺城区。 了解下午拍卖会有关情况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最新小说: